90年代的中国一条关于
外汇保证金交易的禁令,关闭了国内保证金业务的大门。而同一个时期,我们的邻国马来西亚却因
外汇交易惹来一身腥。这可不是常见的国家政策变化,而是一个关于“探险”和“野心”的故事。
1992年至1994年,马来西亚央行因炒
外汇出现百亿林吉特的亏损,成了大马央行历史上最大的
外汇交易亏损丑闻。至今,这依然是一桩悬案。
事情过去25年后,马来西亚政府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(Royal Commission of Inquiry)彻查当年炒汇巨亏一案。时任财长和副首相安华已经证实,当年国家在
外汇交易中共计亏损150亿-300亿林吉特,大约100亿美元左右。
时任财长和副首相安华
然而,调查依然受阻。许多关键证人声称“不记得”、“不知道”及“不被告知”,拒谈当年的丑闻。甚至央行当年副总裁林西彦表示,当年炒外汇亏损时,央行甚至没有通知当时国家首相马哈蒂尔,也不清楚是否有其他人告知马哈蒂尔。
这一事件的影响至深,马来西亚政府到今天都没有完全洗白。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?和FinanceWord汇众一起回顾这段历史吧。
马来西亚央行的野心
自1989年开始,马来西亚央行在全球外汇交易上变得非常活跃,目的主要是稳定本国货币林吉特。路透社(Reuter)甚至曾在一篇报道中称,马来西亚央行是“几年来外汇交易舞台上的主导力量”。
1991年,路透社再度写下这样的描述:
“在过去的2年间,马来西亚央行不断增加交易量,今年来它的交易规模已经算得上行业公认的‘超大交易量’......
通常,马来西亚央行每手交易5000万美元,而市场平均每手是500万美元-1000万美元。在欧洲和纽约,马来西亚央行可能分别和6家大型银行进行交易。
一个交易员表示,马来西亚央行的唯一竞争对手应该是日本大型基金。不同的是,这些日本大型基金每年最多入市一到两次,而马来西亚央行每一天都交易上亿美元。”
到1994年,马来西亚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最大风险敞口已经高达2700亿林吉特,这是该国当年GDP的3倍、国家外汇储备的5倍以上!
随着交易量越来越大,马来西亚央行已经不再以稳定全球金融市场为主,而是不断以超高交易量冲击脆弱的外汇市场,造成汇率波动为自己盈利。
1992年是外汇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。最知名的便是乔治·索罗斯(George Soros)狙击英镑,打垮英格兰银行,致使英国退出欧洲汇率体系。他个人获利10亿美元。
和索罗斯一样,马来西亚央行也对英镑交易非常关注,它买入了大量英镑头寸,认为英国会维持欧洲汇率体系中,并预测英镑会升值。
结果不言自明。这一役让马来西亚央行亏损了近36亿美元。1993年,马来西亚央行在汇市再度损失22亿美元,1994年几近破产,最终接受马来西亚财政部的帮助摆脱困境。这些亏损全部以美元计价,而非林吉特。
央行外汇交易丑闻后,大量相关人员引咎辞职。而当时央行报告表示只亏损了90亿林吉特。事后政府组建专案小组进行调查,然而调查到的信息却非常有限。专案小组称,实际亏损金额远远超过公布的金额。
1984年到1991年期间担任财政部长的戴姆·扎伊努丁)在1994年央行在外汇市场折戟后,强力指责当年参与炒外汇的一干人等实属“玩火自焚”。
他表示:
“央行绝对不能玩火,尤其不能在风险或亏损非常高的投机市场中冒险。
在资本市场中考虑自己输不起,这样的思想本身就有问题。如果你盈利了,必定有其他人在亏损。如果你的资金有限,那就不要参与进去。这和追求长期投资不同。如果你决定进行投机活动,那就确保你自己已经做好了亏损的准备。
央行身负重责,而投机冒险活动却是危险地带。千万不要玩火。”
历史的教训犹在,也许这也是为什么马来西亚官方一向对炒外汇深恶痛绝的原因。
现年91岁的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·穆罕默德(Mahathir Mohamad)至今依然对外汇交易持有非常敌对的态度。他自1981年担任马来西亚总理共计21年的时间。而马来西亚央行外汇交易丑闻一直是他执政记录中,除了金融危机之外所遭遇的最大挑战。
结语
马来西亚央行几乎很少公开提及在国际汇市的这些活动,但是它超越保护本国经济的动作开始被捕捉。但是,正如一位美国银行家所说,在未受中央监管的外汇市场,谁也无法出面指责,这里没有警察也没有罪犯。最终让马来西亚央行吞下苦果的是来自市场的判决。
目前,马来西亚政府重新审视这桩过去25年的“央行炒汇案”,负责彻查马来西亚央行炒外汇蒙受100亿美元亏损事件的皇家委员会听证会今年8月正式掀开序幕。大马央行官员称,央行或执法当局迄今没有针对此事展开调查,原因是亏损过于庞大,政府害怕一旦对外公布,时任首相马哈迪、财政部长或整个内阁都难辞其咎,必须为此事件负责。